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5

观物篇五十五

善化天下者,止于尽道而已;

善教天下者,止于尽德而已;

善劝天下者,止于尽功而已;

善率天下者,止于尽力而已。

以道德功力为化者,乃谓之皇矣;

以道德功力为教者,乃谓之帝矣;

以道德功力为劝者,乃谓之王矣;

以道德功力为率者,乃谓之伯矣。

以化教劝率为道者,乃谓之易矣;

以化教劝率为德者,乃谓之书矣;

以化教劝率为功者,乃谓之诗矣;

以化教劝率为力者,乃谓之春秋矣。

—记:这里有互为体用,教化劝率为方法,道德功力是指导思想。皇帝王伯用的是方法。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春秋》是概括提出指导思想。

此四者,天地始则始焉,天地终则终焉,终始随乎天地者也。

夫古今者,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,以今观今则谓之今矣,以后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;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,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。

是知古亦未必为古,今亦未必为今,皆自我而观之也。

安知千古之前,万古之后,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?

—记:这种不以自我为观察点,不为当下为观察点的方法,是认识世界和历史的智慧方法。

若然,则皇帝王伯者,圣人之时也;

易书诗春秋者,圣人之经也;

时有消长,经有因革,

时有消长,否泰尽之矣;

经有因革,损益尽之矣。

否泰尽而体用分,损益尽而心迹判,

体与用分,心与迹判,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矣。

—记:这里从历史发展角度提出周易六十四卦中因革损益否泰卦的由来。

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,其命有四焉:

一曰正命,二曰受命,三曰改命,四曰摄命。

正命者,因而因者也;

受命者,因而革者也;

改命者,革而因者也;

摄命者,革而革者也。

因而因者,长而长者也;

因而革者,长而消者也;

革而因者,消而长者也;

革而革者,消而消者也。

革而革者,一世之事业也;

革而因者,十世之事业也;

因而革者,百世之事业也;

因而因者,千世之事业也;

可以因则因,可以革则革者,万世之事业也。

—记:顺道,顺时势,才可有长久万世的事业。

一世之事业者,非五伯之道而何?

十世之事业者,非三王之道而何?

百世之事业者,非五帝之道而何?

千世之事业者,非三皇之道而何?

万世之事业者,非仲尼之道而何?

是知皇帝王伯者,命世之谓也;仲尼者,不世之谓也。

—记:这里可以看出邵雍先生对孔子评价之高。政令的确只有一时或一个朝代。但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,流传万世。

仲尼曰: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;

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;

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

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?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。

—记:这里的因可以理解为学习、模仿、追随。周朝学习殷的礼仪,学到多少,发展多少,多少没有学到,就可以知道了。

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,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,

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,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仲尼,则舍天地将奚之焉?

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,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,

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,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,则舍动静将奚之焉?

夫一动一静者,天地之至妙者欤?

夫一动一静之间者,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?

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,谓其行无辙迹也,故有言曰:予欲无言。

又曰:天何言哉? 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其斯之谓欤?

—记:古人有一阴一阳谓之道。邵雍先生不说阴阳,说动静,是一个道理,动为阳,静为阴。一动一静之间,天地圣人的道理都在其中,需要人去用心体会。

花漫城主

不作公卿,非无福命都缘懒; 难成仙佛,为爱美人又恋花。微信号:zi103718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